不算是太懂這部片子的樂趣在哪裡?
...如果說是生命誠可貴這事兒,那去寫部心理學著述是不是相對好點...總覺的男主人公是個什麼樣的人沒有被表達出來,而只是一味在表達“源代碼技術有多了不起”這件事...看起來這是個源代碼工程師編出來的劇本?(哈哈)
个人认为源代码的逻辑故事线很简单,以下为个人理解。
其中第一部分是引子,主要是另一个科幻故事,写在这里是帮助大家理解源代码这个故事的核心逻辑,和源代码电影无关,可以略去。
首先,讲另一个科幻故事,原载于科幻世界。
做科研搞模拟的都知道,建立模型,重要的是参数。只要参数准确并且有足够数量,那么我们就可以作出模型。模型的用处是解释一个事物发展的过程。对于我们所处的世界,如果想要做出一个足够精确的模型,那么我们需要的参数可以说无穷多个,大到宇宙的尺寸时间的精度,小到一个花瓣的颜色一个声波的波峰。也就是说,想要模拟我们现在的世界,用现在的数据是不可能的,因为参数无穷多。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因为时间是连续的,因此只要我们能确定宇宙大爆炸时发生的事情,那么大爆炸后数亿万年的所有物质与事件,便能进行预测,而大爆炸的物理参量相对容易测定,这样只要把这若干初始值输入以量子力学构建的模型,那么以时间为步长参数,即可精确模拟现在的世界。
其次,讲到电影本身。
故事是这样的,按照逻辑发展顺序如下:
我纠结的是这个平行世界的信息来源,Sean作为一个普通乘客,他肯定不会知道炸弹在哪里(如果知道的话caption是不需要找的,好像也不一定Stevens就不知道Sean的朋友是谁),那么平行世界又是从他的大脑中提取出的,因为那个8分钟的理论。那么,平行世界应该是正常世界的一部分,是Sean知道的那部分,再强大的技术也不能再造信息,即便可以再造,那炸弹的位置就是随机的或者是不真实的。
Sean是Stevens最好的接入点,但Sean的所知道的事情Stevens基本不知道,说明从直观上想那8分钟是是合成的是其他所有人的memory track and memory bank,合成方法是量子方法,基本是通过人的记忆来合成的,当然可能也包括人的潜意识,或者被潜在影响的信息。这么说来总会有解释的理由,但未免太牵强,可能我是基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来思考问题的。
因为,车上的炸弹可能会被潜意识感知,但是车下的停车场里车的车牌也可以被记录。总觉得这里不应该是一种确定的信息,应该至少是比车内的要模糊的。
总给人一种感觉就是既然有这么清晰的信息量那么炸弹的位置应该可以被分析出来。
“你在等一列火车,火车会带你去很远的地方,你知道你要去的地方,但不能确定火车将带你去向何方,但是没关系——因为我们会永远在一起。”
如同《武侠》会让人想起《剑雨》,《源代码》一出现,许多人就惊呼它跟《盗梦空间》有相似之处。除了点题的火车和苦命的爱情,两部电影都在跟时间赛跑。《盗梦空间》拆成了几层梦境,而《源代码》则让杰克不停挂掉。《盗梦空间》不允许失败,上一层失败了只能再往下一层,而《源代码》是屡败屡试,折磨人的神经跟意志。先不说紧迫感,为了让观众喜欢上这个痛苦故事,邓肯·琼斯特地加上了一个温情结局,争议便随之而来。
作为一部硬科幻(Hard SF,相对于软科幻,强调作品中科学细节和科学细节的合理性),《源代码》却很容易让观众看出硬伤。电影的源头是源代码技术的利用,也就是数据源模拟世界,不断重现那致命的八分钟。先不说上尉如何调动其他人的记忆,甚至于脱离了火车这一载体。越到后面,影片越来越偏向于制造一个完美的平行世界。而在此之前,有多个平行世界被强行中止——即上尉死去或者八分钟结束。
影片最唯美的画面停留在了男主角亲吻女主角的时刻。那么深情的一吻 。仿佛瞬间让时光冰冻了起来。那一刻显得那么的悠长,那么的感人,那么的催人泪下。我们能见到车厢里面一片欢腾笑语,幸福与欢乐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而在几分钟之前,车厢内还是一片死气沉沉,每位旅客都在忙碌于自己的琐事当中。那位comedian运用自己幽默并且熟练的专业素养,轻松的气氛让车厢内每一位面部表情僵硬得犹如顽石的旅客松缓缓弛开来。而这一切,不过是男主人公脑海当中已经酝酿已久的,按部就班的进行当中的场景罢了。
在另外一个世界里,电子显示屏上显示的时间,分明已经指向了0分0秒,我们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男主人公将从此脱离了这些残忍的记忆片段。他的记忆从此将被抹去,他将再也不能进行在源代码程序上执行的一切任务。对于他来说,应该是一种解脱,一次次的生离死别,一次次的相同经历的场景,那种反复,那种面对自己熟悉的场面但是自身却显得毫无掌控之力。只有他心里清楚那火车上的8分钟时间对于每位乘客的那种重要性
源代码:引人入胜!我们生为观察者而存在,阿弥陀佛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pxjc1688.com/movie/id-3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