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的世界》是导演苏珊娜比尔的新作,这位丹麦著名的女导演一向以细腻温婉著称,她擅长将女性最敏感的触角伸向一个男人的情感世界中。她的《婚礼之后》就曾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在她的电影里,男主角往往是最饱满也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她并不像某些作者导演一样,强势的在每一帧的影像中印上独属于个人的记号,而是利用令人赞叹的对细节的控制能力,让每一个观影者深深记住这个了不起的情绪挖掘者。 《更好的世界》获得了第8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看完影片之后你会发现
这部影片很多时候呈现给我们的人生的矛盾,其实是很多人都面对的困惑,比如,男主人公在艰苦的条件下,选择最大限度地履行医生的责任,给非洲难民治病,可以说是一个挺伟大的举动,可是他也因此失去了和妻子,孩子相处的时间,失去了在关键问题上给予儿子正确指导的机会。
家庭的责任与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是一个矛盾,很多男性往往具有济世的志向,牺牲小我是一种高尚的悲悯的情怀,可是意味着牺牲者个人与家庭的幸福。电影中男主人公和妻子之间互相深爱着彼此,可是为了这种伟大的事业连个深爱的人在一起会这么的疼,这是是一种矛盾。很多现实的人们所面对的事情,能力越大人品越高尚并不意味着越幸福~~
选择复仇还是宽恕?当面对那些蛮不讲理的人,男主人公选择忍受痛苦,就想基督教宣扬的一样,如果别人打了你右脸一巴掌,把左脸也递过去,对于基督教来说这就是一种救赎。男主人公用行动告诉孩子们不报复不等于懦弱,如果做出同样的行为只能证明你也是那种低下的混蛋级别的人,因为人变得文明,所以在感情与理智之间,我们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即是这需要隐忍
翻译:瑪嘉麗塔成 / 校对:小双 (cinephilia翻译小组)
文章鏈接:http://cinephilia.net/archives/4666
剑桥大学一名学者在其书中曾提到:缺乏悲悯之心是所有残忍的根源。作者Simon Baron-Cohen认为,人的本性并不坏,但有些人不能体会他人情感,是故“在缺乏悲悯之心的人的眼中,他人不过是物品罢了。”
尽管我不知导演苏珊娜•比尔(Susanne Bier)拍摄《更好的世界》(In a Better World)时是否读过这本书,这部电影倒展示了同样的观点。影片中的故事平行发生在丹麦和非洲,其中一些角色表现得十分无情,另一些则费劲心思地表现出悲悯之心,而夹在这两者之间的人们只能由自己进行道德判断。
《更好的世界》荣获了今年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奖,影片是关于两个男孩和他们的父亲之间的故事。Elias(马库斯•瑞格德Markus Rygaard饰)和Christian(威廉•约翰•奈尔森William Johnk Nielsen饰)在学校里认识,Christian当时是个转校生。Elias是个戴牙箍的可爱男孩,他在学校受到欺负时,Christian突然出现,并奋力地保护了他。“再也没有人会欺负我了”
先对薇娅的13个亿写了几句话,
什么都是一阵风,一窝蜂,资本运作,模式化速成
没有清朗的时候。
而只会教会更多人做梦 投机 暴戾……
可能这也是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反思暴戾的还不费吹灰之力的事例。没人想要去为人,而以暴制暴太平凡。以至于你做好人就是要挨打的。父亲教育孩子的方式,我看了这么多电影,确实这里还是震撼到我了。和《老爷车》里面的以自我承认的高尚去示范给孩子看,他们是希望啊。
父亲是一名医生。也更能契合拯救者这个角色。但是,也是同样的一个人,他也有决不能忍受的时刻
并没有更好的世界,更好的世界是假象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pxjc1688.com/movie/id-11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