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看边织围脖,找个地方收集一下~不与他人相干~
近一个月的更新,几茬子说话,顺序凌乱,自己看懂就好了~
7月17日
终于看到最后一集,后半本的红楼原本本就陌生,40集后就成了完成任务式的往下顺,也没了品评的心气儿。黛玉、老太太临去的时候也好歹让人伤感了一回。只是细想想,这后半本的剧情是在漏洞百出。
音乐、装扮的都不论了。从来没看电视剧这么失败的,看到五十回,湘云、李纨等人还是分不清。话说三十回之前几乎能分清了,大小角色一换,彻底混乱了~
据说诸多旁白是为了忠于原著的。但多少的旁白都是边演边说的,把个电视剧弄个跟中学生的课本剧式的,是担心演员演不出来,还是担心镜头语言说不明白啊~
举个例子,要不就说的空了:
最后一集,宝玉秋闱赶考去,家人相送。回头不见惜春和紫鹃,就嘱咐家人几句,这一句,也报旁白出来。原来人物台词不能让人明白么~
http://img5.douban.com/view/photo/photo/public/p549463585.jpg
http://img4.douban.com/view/photo/photo/public/p549463604.jpg
一只猪公,经过百年的修行之后,幻化成了人形,但因道行尚浅,故此身体虽然变成人的样子,那只猪头却依旧青面獠牙,肥肿难分。
那只猪生怕旁人讲它丑,于是灵机一动,找人做了一块大大的名牌,将一个世人皆知的大美女的名姓写在上面,牢牢固定在两耳之间,务使路人第一眼必先看到那个名牌之余,还沿途大喊“吾乃张柏芝是也”。
果然一路上的行人看到这只行走的猪头时,非但没有惊吓厌恶之情,反而煞有介事地聚在一起讨论这猪公的眉毛鼻子眼睛到底与张柏芝有几分相似。
经过一番唇枪舌战之后,众人都认可“也难为这猪头了,要变成这般模样也不容易。倘若它不叫自己做张柏芝,换个名不见经传的名字,倒也不失为一个可人儿”
---------------------------------------------------------------------------------
其实原本无意对这片子发什么长篇大论的,我现在本来就不大看国语的连续剧,偶尔一观,都遍地是雷,渐渐的也就习惯了,略记一笔“难看”提醒自己不要因为年老失忆下次又重新送上门去被电一番,也就罢了。反正我也不贡献收视率
有些时候,我们做的很多,99.99%的真心,用心到位,却被你吹毛求疵,把缺点放大一万倍。不能一点一滴感动你。
就像端午。我说给孙宇绑个红绳,祝福他诸事顺利。心里觉得这简直是贤妻的典范啊。结果被他大大地否认了,说红绳难看,硬死不戴......初听这样的回应,都怔怔的,感觉不对吧,心意如是,怎么能因为形状不好看而决绝呢?谁知恰好那次孙宇宁死不从....一片真心摔个粉碎。难过极了。对方还觉得是你无理取闹.....
事情有时候是这样的,一片真心必须要接受一盆凉水,斤斤计较必须面对无所谓。
其实,我想说的新版红楼梦。
我从第一集到第五十集,一集不落。全部用心看完,少红阿姨的诚意大大的,说实话,黛玉的晓旭姐姐的形象是很深,新黛玉还带着娃娃音,但也是越看越顺眼,在终于在黛玉葬花那段,深深爱上了她,占据这个角色的全部,觉得也许黛玉就应该是这样的吧。她的眼角的泪线,她念念的诗词。这个小说人物,我又一次清楚见着了似的。小宝玉长的十分帅,不得不说完全是我的菜
为什么说新版《红楼梦》它不是一部烂剧,当年一项一项的“罪宗”,待我一一分析来。
我欣赏这个剧有一个前提,就是认真地把红楼梦看成一个架空的故事。这部剧有个原罪,它叫《红楼梦》,世界上有几个红迷,就有几个版本的红楼梦。所以多数人看剧,首先是去判断它正不正确,而不是想如何去欣赏它。
原著若分析背景,服化道、礼仪、语言一应遵的该是清制,当然也有些是作者自己发挥的。然而,《新红》并不打算完全依照真实历史或者原著,而是以戏曲作为背景框架。从主题曲、背景乐,到人物造型,以及角色的举止言谈,再到拍摄手法,无不有昆曲的影子。
#
开篇的《开辟鸿蒙》,词取自警幻仙子的《红楼梦》引子,倒应景。搭配婉转的昆曲唱腔,着实惊艳。另有几支姑娘们的判词,及黛玉的《葬花吟》,轻柔的曲调低吟浅唱出来,争议也不大。
只是那存在感极强的背景音乐,创造性地加入了咿呀人语声,时而婉转娇啼,别有情致,时而轰轰烈烈,情境感过犹不及,不知令多少人闻而却步。甚而几处添入了明显现代的音乐和节奏,贻人笑柄。
红楼梦:还是强于新三的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pxjc1688.com/movie/id-10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