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第四批青岛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认定31人。
对于青岛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仅是各种形式的文化和技艺的保存和发展,更是城市人文记忆的载体,贯穿于青岛的精神脉络之中。近日,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了第四批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经过各区市推荐申报、市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公示,共有31人被认定为青岛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4日,半岛电视台记者采访了代表们,听他们讲述传承的故事。
“高家糖球”传承良心。
在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娱乐与杂技、传统艺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七大类中,本次青岛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1人,涵盖了家喻户晓的胶州秧歌、强茂、胶州剪纸、青岛高家糖球制作技艺、庙后老罐酿酒技艺、古代花生油压榨技艺等,他们中很少有人掌权。
去过糖球会的人基本都知道“高家糖球”,这是青岛糖球界的老字号了。它工艺精湛,颜色多样,色泽金黄,受到许多市民的喜爱。被认定为市级非遗传承人的高,1961年出生,是“高家糖球”第三代传人。他告诉记者“高家糖球从我爷爷开始,到我父亲高炳南那一代发扬光大。高糖球一直在不断发展,文化要传承下去。”
说起“高家糖球”的制作技艺,高透露,制作糖球看起来很简单,外人一般看不出其中的门道。“煮糖的时候眼快手快,匆匆做出来的糖球好吃。”高说,现在儿子当了徒弟,“小糖球也要用心做,不能马虎。是代代相传的良知。也衷心感谢市**、市文旅局和专家评委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在制作技艺的范畴里,寺后老炊壶酒的酿造技艺有通港、万和春做排骨饭的王涛、压古花生油的万、做糯米的沙子口。并被认定为青岛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一直以来,他们都与青岛市民保持着一种特殊的“亲密”距离,而这次他们以独特的“制作技艺”获得了专家和业界的认可。
平度的“亭”颇有玄机。
虽然很多市民对平度的“杭歌”并不熟悉,但每次表演都很惊艳。360个穿着五颜六色服装的小演员站在成年演员的手上,做着各种动作,就像变魔术一样。被认定为青岛市非遗传承人的吴永海告诉记者,“鹿阁”形成于19世纪80年代,项目传承区域在平度市中部通河街道张家正村。平度“鹿阁”最特别的是它的道具铁架是隐藏的,穿着仙女服装的小孩就像直接在大人肩膀上唱歌跳舞。一个半世纪了,村里一个老铁匠锻造的N型铁架,路哥的表演依然神奇。
1966年出生的吴永海,从1992年加入岗哥队开始,就一直喜欢这种“奇特而神秘”的表演形式。“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上一代传承人放弃了这个节目。2008年,我回本村当支书后,重新组织动员大家参与,向市文化部门和街道办申请支持,成立了“岗哥队”。航松队重建后,吴永海带领大家积极参加重大节日和各种演出。”“杭歌”的传承
此外,青岛市民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平度市民间美术家协会主席高杰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度泥塑的代表性传承人
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胶州、胶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老王满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的传承人。2003年退伍后,一直从事剪纸教学工作。王德瑞的剪纸风格在继承传统剪纸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他用简单明快的技法和巧妙的思维,剪出了应用于当下生活的现代剪纸。在前年快船全球帆船赛的船员社区活动中,王德瑞和一起剪纸的姐妹们代表西海岸新区的剪纸艺术家,与外国友人亲切交流,并赠送他们剪纸礼物,向海外传播**剪纸文化。“剪纸是我永远不会放弃的手工艺。我最想做的就是把剪纸传承下去。”
强茂戏曲是**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被誉为“胶东之花”。青岛西海岸新区戏剧家协会会长王本洪被认定为青岛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982年师从工业生王,加入剧团。在采访中,他告诉记者,胶南强茂在整个传承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在传唱和传承过程中,老满洲里、丁等先民。通过挖掘、整理、演奏,创作了大量以《四大京》 103010为代表的传统剧目,流传至今。既然我已经被任命为市级传承人,我感到我肩上的责任。
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加倍努力,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我们的全部力量。”
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知识丰富,技艺精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活态传承的关键。
要承载者和传递者。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鼓励和支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半岛记者 黄靖斐 图/受访者提供
[来源:半岛都市报编辑: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