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在系统购买苹果iOS 15.5的更新手机用户发现,后台“时间地点”项目会频繁运行,导致“偷跑”流量,有的甚至消耗了几十GB。
已经消耗了22 GB的流量。
这个月流量费被扣了50多块钱。
最近,许多在系统购买了苹果iOS 15.5的更新手机用户发现流量迅速下降。查询后发现,最新的苹果iOS 15.5系统服务中的“时间和地点”项目在后台窃取了大量的蜂窝数据流量,消耗的流量从几百MB到几GB不等,甚至有网友窃取的流量高达几十GB。
“因为套餐里的流量太多了,根本用不完,所以我从来不担心流量不够用。直到通知短信发出,我才发现流量已经用完了。”苹果用户陈女士称,“时间地点”项目消耗了她22 GB的流量,月光流量费被扣了50多元。
“凌晨在小区里走了一个小时,205MB的流量跑进了系统服务,简直是‘小偷’!”6月1日凌晨,中公闫老师发现iPhone 12的服务页面显示消耗了205MB流量。“我上个月刚查了一下系统的服务消费,也达到了1.6GB”闫老师说苹果系统的升级是上个月底完成的。**期间,他几乎没有时间出门,交通也是如此。他觉得很可笑。
5月17日,苹果在系统发布iOS 15.5正式版苹果表示,iOS 15.5优化了Apple Cash,以更好地向钱包中的Apple Cash卡请求和汇款。此外,Apple Podcast中还有一个新功能,可以帮助保留iPhone存储空间,并为HomeKit修复一些bug。
Apple客户服务建议
关闭定位服务。
苹果**表示,偷跑流量的情况确实属于“非正常流量”。如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对此,**建议开启“设置-隐私-暂时关闭位置服务”。“你应该先关闭位置服务,这应该能暂时解决流量走私的问题。”
但是,这样做之后,所有应用程序定位服务都将被停用。对此,苹果**表示,目前确实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一名苹果高级技术顾问表示,“流量窃取的问题可能是由苹果的系统或运营商造成的。我们也在调查。网上说一定是苹果的系统问题,不完全准确。”
顾问建议,有此问题的消费者应确保手机系统保留最新版本和更新,并联系运营商获取流量消耗异常的节点,以明确流量消耗的具体情况。
“目前我们也向工程部反映了这个情况,要求他们协助调查。”该顾问表示,在此之前,建议消费者关闭大多数应用程序的位置服务,只保留必须由例如远程办公应用程序使用的位置。“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流量消耗。”
苹果的高级产品专家表示,他们已经收到了关于相同情况的反馈。如果是由于软件,恢复出厂设置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并且有必要提前做好备份。如果还是解决不了,反馈给工程部协助调查。
iOS15.6的Beta2发布。
“窃取”流量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据大象****,记者电话联系了苹果公司的**人员。该工作人员表示,偷跑流量的情况是由于iOS 15.5系统的一个漏洞
“目前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在系统,恢复系统或者关闭定位功能,在系统等待下一个更新至于用户的隐私顾虑,由于相关规定,苹果在**有专门的数据库,不用担心泄露。”工作人员说。
然而,6月2日,苹果发布了iOS15.6的Beta2,“偷”流量的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解决。
苹果的客人
服经理表示,已经在研究解决方案。“iOS15.6公测版的推出是为了测试更多的功能,而不是为了解决流量问题的更新版本。目前工程部已经接到这个情况(‘偷’流量),开始研究。后续系统可能会推一个小补丁的更新版本来解决这个问题。”
该研究所研究员、高级通信工程师袁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理解。
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很多App都会使用到“时间和地点”的系统服务,对于消费者而言,不仅仅要关心哪个系统服务“偷跑”了流量,更要关心是哪个App使用了该系统服务“偷跑”了流量,因为这才是泄露用户隐私的根源。
苹果“流量门”既非个案亦非初犯行业顽疾何解?
实际上,苹果并非首个被曝出存在“偷跑”流量的手机厂商。
此前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称,众多手机品牌都存在偷跑流量、预装软件数量多、难以卸载等问题。
在黑猫投诉【投诉入口】平台上搜索发现,近一年里,三星手机、夸克App等都被大量用户投诉“偷跑流量”。
在**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浩看来,部分手机厂商与软件经销商通过预装软件获利,已经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此前,手机流量‘偷跑’现象非常普遍。2021年以来,我国严查互联网App滥用隐私数据的行为,目前这个情况已经缓解了很多,但依旧存在。”
**市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周垂坤表示,目前苹果等手机依旧存在此类现象,实际上涉嫌侵犯消费者权益。“《消费者权益保**》第八条至第十条分别规定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部分智能手机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意预装软件,甚至影响手机的正常使用,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他表示,有的预装软件卸载后,手机内存未减少,表明该软件并未真正被删除;甚至有的预装软件出现了无法卸载的情况,这无疑是对消费者自主选择权的侵犯;此外,有些手机的预装软件,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偷跑”流量,是对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侵犯。
而“偷跑”流量背后,还存在侵犯用户隐私的隐患。
“手机App经常出现流量‘劫持’、恶意广告推送、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等情况。部分预装软件未经用户同意,通过获取手机通讯录信息等方式获取用户个人信息等,这无疑严重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周垂坤认为。
对于上述问题,消费者个人**也存在难点,比如诉讼时间长、成本高、赔偿金额低等。许浩建议,目前涉事厂商违法成本较低,各地消保委等可积极组织公益**,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消费者个人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监管执法力度。
上海**广播综合